2022年

我校定位为“课堂提质增效年”

积极探索素养课堂

精心打造精彩课堂

“课堂提质结伴行”活动正在进行中

结伴互助促成长,同课异构显匠心

授课老师

诠释了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的理解

呈现了风格各异却同样高效的课堂

听课老师

感受了课堂教学

“同”和“异”的教学魅力

领略了充满智慧碰撞的教学共研之旅

一、高中数学


主讲课题:指数函数

课堂反思

方辉平老师:

《指数函数概念》第1课时通过古文物C14年代检测法和A、B两地景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导致两地游客人数的变化这两个实际问题引入了指数函数的概念,课本本着“数学源自于生活”的原则组织素材,问题1引导学生探究了三个问题:

(1)A、B两个景区游客人数的变化情况有着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数据的能力;

(2)A、B两个景区游客人次增长的规律,教材给出了图表,培养了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

(3)B景区游客人数变化规律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探究当年游客人次与上一年游客人次的比例约为1.11,即当年游客人次是上一年游客人数的1.11倍,则第x年后游客人次是2001年游客人次的1.11的x次方倍,从而得到第1个问题的函数解析式;

问题2以死亡生物体x年后体内的C14含量y与死亡年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问题2强调数学核心素养中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能力。两个实际问题很有代表性,一个是指数增长,另一个是指数衰减。在两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一个强调数据和图表的阅读能力,一个强调了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能力。

在学习完这两个实际例子后,对于教学主要内容——指数函数的概念,同学们就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就逐步融汇贯通了。因此,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两个实际问题的教学的引导,在教学过程中通过C14年代检测法视频、利用EXCEL中的变量相关关系工具研究B地景区游客人次增长的变化规律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教学教学过程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知识,获得能力。

李梦莲老师:

《指数函数的概念》第一课时通过考古学中C14检测法和细胞有丝分裂这两个实际问题引入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实例1引导学生探究了生物体内碳14含量随死亡年数变化的特征以及解析式,并由此引出指数衰减的概念。实例2探究了细胞有丝分裂后的细胞总数与细胞分裂次数间的关系式,由此引出指数增长的概念。

对比两个实例,引导学生从情境实例中抽象出数学表达式,观察特征,自主探究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在引出指数函数概念后,特别分析了指数函数概念的注意点和结构特征,并针对几种题型进行专项训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概念引入过程中,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锻炼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不足之处:应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解决问题,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应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多多参与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设计方面应多加推敲琢磨,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深刻的感受指数函数的概念形成过程。

品评“同”异


刘林洲老师:

方辉平和李梦莲两位老师在高一年级主讲了《指数函数的概念》,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会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量关系,求出简单指数函数的解析式。

两位老师讲授的《指数函数概念》,通过古文物C14年代检测法和A、B两地景区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导致旅游人数的增长问题的变化这两个实际问题引入了指数函数的概念,课本本着“数学源自于生活”的原则组织素材,问题1引导学生探究了三个问题:

(1)A、B两个景区游客人数的变化情况有着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数据的能力;

(2)A、B两个景区游客人次增长的规律,教材给出了图表,培养了学生阅读图表的能力;

(3)B景区游客人数变化规律探究,教材引导学生探究当年游客人次与上一年游客人次的比例约为1.11,即当年游客人次是上一年游客人数的1.11倍,则第x年后游客人次是2001年游客人次的1.11的x次方倍,从而得到第1个问题的函数解析式;

两个实际问题很有代表性,一个是指数增长,另一个是指数衰减。在两个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一个强调数据和图表的阅读能力,一个强调了数学建模和数学运算能力。

在学习完这两个实际例子后,对于教学主要内容——指数函数的概念,同学们就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就逐步融汇贯通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促进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关心社会,在教学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两位教师的引导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强调知识的生成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形成知识,获得能力。

两节课都展现了以下优点: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三维目标清晰。两位教师都能明确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需要重点讲解和解决的知识点,重点培养的能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针对性,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获。对教学难点,都能采用多媒体手段及多种方法进行深入浅出的透彻的讲解。学生能在教师的组织下获得有效的学习,三维目标的实现程度较高。

2、教学基本功扎实, 驾驭课堂能力强。在教学过程中,都做到了对教材和课件的熟练运用;语言准确精炼而有感染力;板书规范,字体端正;驾驭课堂和教学应变能力强。

3、教学过程流畅,充分体现数学的核心素养。课堂上都能做到教学思路清晰、目的性强,教学策略正确,教学内容充实,衔接自然。讲解条理清晰,明白易懂。

4、两位教师教学亲和力强,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两位教师能够根据相同的教学内容、同等层次的学生发展水平,选择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并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采取启发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温故知新,讨论式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

二、高二数学

主讲课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课堂反思

秦江老师: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本节课直线方程与圆的方程的基础上,利用坐标法来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从知识目标来说,我要求学生要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明确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所以我在教学中,由具体实例通过计算、观察、分析、总结,揭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中的数量关系,会用这种数量关系处理直线与圆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在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上有所渗透和突破。

具体来说,首先简要提问,直线与圆有哪些位置关系,然后通过引例得到判定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两种判定方法,再用这两种方法来判定哪种方法用起来方便,这是学生亲身体验一。再针对直线与圆相交时,圆的弦长展开探讨,相比较而言,几何法更方便一些,在教学时,应当突出几何法,本节课略显不足。最后是针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的三个问题展开探讨,设计这三个问题的目的,是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突出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但由于学生学生素养还不够,只能采用教师循序善诱,引导学生完成这些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由于对新设备不熟练,浪费了时间,最后一个问题没有完成,留下一丝遗憾。

总之,这节课前半节,抓住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层层推入,安排合理,后半节拔高了学生的掌握情况,推进的不是很顺利。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课堂,乃是备课之重。

顾林娜老师: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复习》一课的教学,重在通过对现实情境的抽象研究和对问题组的探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亮点一:情境创设诗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传统文化和现实情景中的数学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亮点二:形象直观的动态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同时,类比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学生非常容易发现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判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亮点三: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注重基础知识生成的同时,题组的设计从跟踪训练到变式训练,再到拓展训练,层层递进,复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对知识的需求。

不足之处:一是利用代数法判断直线的位置关系在处理过程中不够细致,方法的形成过程未能兼顾到全体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不充分,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展示。二是课堂节奏偏慢,题组处理过于细致,如果能够结合大部分同学的答题情况进行小组互助讲评和教师有针对性的点评,效率应当会更高一些。

品评“同”异

艾波老师:

秦江老师功底深厚,润物无声,教学方式虽简朴但高效,全过程层次分明,层层推进,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学生参与度高,效果明显,值得商榷之处在于内容安排多了一点,含参的复杂问题可以在直线与圆的关系的第一节课少介入一些,可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鲁嫦老师:

听了顾老师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我有以下收获与感悟:1.顾老师的课堂引入环节设计新颖,让学生用一句诗词概括所见所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目标清晰,板书十分美观!3.充分把握了学情,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只在学生有困难时适当点拨!整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知识落实到位!

三、高三数学

主讲课题:期中试卷讲评一三角函数

课堂反思

李江波老师:

三角函数是高考中一个重要的考点,涉及的分数大约20分左右,主要考查三角函数的化简和求值、图像与性质、解三角形等,难度中等左右,这部分内容也是我们复习备考中重点要突破和确保的考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尝试改变一下平时由老师主讲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上台演板、重温试题。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老师适时点拨,并引导学生归纳三角函数常规题型的通解通法,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进一步夯实基础。但在实际操作中,留下了一些遗憾,比如对学情的把握不是很精准,课堂容量偏大,导致未完成教学内容。还有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点拨时,没时及时板书,只是口头进行了强调,导致学生对重要的解题方法印象不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向优秀的老师学习。

翟艳芳老师:

这节期中试卷的评讲课,我挑选了试卷中《三角函数》部分的5个小题和2个大题,分三类题型:类型一:三角函数式化简与求值(3\7\13) 类型二: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10\21) 类型三:解三角形(15\19),按期中试卷中三角题的得分分析、期中试卷中三角题的错因分析与正确解答、教师归纳整理常考题型及解题策略、跟踪反馈与练习四个过程组织教学。重要环节二放手让学生来完成,因为主讲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表现非常不错,思维清晰讲解到位,老师实时指导点评归纳,课堂进度稳步推进。

不足之处是对错题的错因分析不够,对正确解答得知识点对接不到位,作为试卷讲评课更好没有达到由题抽知、联知编网、整合提升的复习效果。

品评“同”异

王重霄老师:

今天翟艳芳老师和李江波老师对期中考试数学试卷中的三角函数和解三角形两部分的试题进行了评讲。听了两位老师的课后,有如下感悟:

一、两位老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过程中都体现了极强的规范性。

1、导学案设计导向明确,脉络清晰。涵盖了对相应高考考点的分析、高考命题趋势,本次考试相应部分试题的得分数据、试题错因分析与解答、对常考题型的归纳及跟踪反馈练习。

2、板书布局合理,书写整洁干练。语言表达逻辑清晰,不脱泥带水。

二、两位老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了老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切实围绕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施了有效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打破填鸭式教学的魄力。

1、在两位老师的课堂中,以多位学生的演板,同时对解答过程进行讲解为主。台下的同学也积极动手,参与讨论。各位同学的表现或精彩或有不足。但都充满了自信 。

2、两位老师对学生解答和过程中不足给予针对性的解析,进行及时的激励,并作题型、方法归纳小结。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过程中增强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数学抽象的能力。

三、两位老师对板块内容的知识、技能、能力的要求上把握精准,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实施。

1、三角恒等变换是本次课相应内容的基本工具和数学运算能力要求。

2、三角函数图像和性质是对学生直观想象和数学抽象的要求。

3、解三角形是对方程思想及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

两位老师通过师生互动,有效的达成了本次课的目的。

四、两位老师对学生充满爱心和耐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在充分展示自身的同时,总能得到来自老师的指导、肯定和激励。学生一定会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持久的动力。“知易行难”,以后的教学中,将不断地学习、总结、创新、实践。

相同的教材内容

因教学策略的不同

赋予了课堂不同的风采

因教学风格的不同

演绎着课堂不同的精彩

好的教育一定会在这里发生

“课堂提质结伴行”同课异构展示课

陆续来袭

敬请期待吧!